《似是故人来》敦煌篇播出 倾听黄沙断崖间最美的歌
8月4日晚21:30,《似是故人来》第三期于中国网、江苏卫视、爱奇艺同步播出。节目中,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与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,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,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起,带领观众走进光怪陆离的壁画世界,探索敦煌艺术永葆青春的秘诀。
作为玉门关与阳关的交汇之所,敦煌自公元四世纪开始了莫高窟的营建,历经十六国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的兴建,终成浩浩汤汤、横无际涯的今日大观。
围绕敦煌莫高窟的特点、价值和意义,王晓辉与嘉宾们积极展开探讨,对话中金句频出,引发公众思考。
“敦煌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,它这一千年,每个时代都有创新,每个时代都在发展,我们会感觉到不同的时代风格。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。”
同时,节目中部分环节也相当抓人眼球。如赵声良讲述飞天艺术风格演变时,深入浅出、娓娓道来,加上丰富的图片、视频作为支撑,该片段内容迅速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:
“飞天,最早是印度的特点,还有中亚的一些特点,古代叫做犍陀罗。那块地方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,那么带翅膀的飞天也在犍陀罗出现了。然后从犍陀罗传到中国,在新疆地区我们还可以看到带翅膀的飞天。”
中华文明海纳百川、吐故纳新,敦煌文化正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汇聚的结晶。每每谈及敦煌,我们心底都会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。这种自信源于何处,王晓辉这样说:
“老百姓的热爱、艺术家和科学工作者以及考古工作者的坚守,才让敦煌文化的保护,有了源头活水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这源头活水,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。”
当然,除了敦煌,汉字、建筑、农耕、舞蹈、中医、武术……方方面面,都在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。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,一起穿越漫长的光阴,共话丝路长安的伟大与永恒。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,一起穿越漫长的光阴,共话丝路长安的伟大与永恒。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,一起穿越漫长的光阴,共话丝路长安的伟大与永恒。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,一起穿越漫长的光阴,共话丝路长安的伟大与永恒。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著名油画家徐里,为您讲述油画在中国的百年衍变史。